小程序不再小,一场「新流量入口」之战已不可避免
大概在两年多之前还籍籍无名的小程序,如今摇身一变,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的新贵。2018年7月,电商黑马拼多多赴美上市,小程序被认为功不可没。在微信始终无法打开淘宝链接的情况下,拼多多微信小程序除了展示商品外,还为拼多多低价拼团的病毒式传播提供了快车。无独有偶,四个月后,同程艺龙在港上市。
在微信支付界面11宫格中,“火车票机票”和“酒店”实际接入的都是同程艺龙的小程序。根据数据显示:同程艺龙约65.7%的流量都来自于大股东腾讯的微信平台。
手握10亿月活用户的微信,让小程序成为了B端的掘金之地和不可多得的流量入口。
2019年,被认为是小程序集中爆发并形成稳定格局的一年。
2017年1月9日,微信第一批小程序悄然上线。一个月后,摩拜单车与微信联合宣布,用户只要通过微信“扫一扫”扫描车身二维码,就可以直接进入摩拜单车微信小程序并扫码开锁——人们猛然发觉,小程序是一个谁也无法忽视的风口。

阿里也意识到小程序拥有无限的能量。2018年,支付宝发起STS计划,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10亿基金专门用于激励、孵化支付宝小程序生态创业者。今年3月21日,阿里旗下阿里云、支付宝、淘宝、钉钉联合发布了“小程序繁星计划”,宣布拿出20亿作为技术补贴和商家运营补贴,心无旁骛的扶持小程序开发者。
微信之父张小龙很早就意识到:小程序不可能取代体验更好的APP,甚至无法形成忠实用户。此前,爆款小游戏“跳一跳”大火,也只是一时火爆,并没有形成忠实用户。因此,在小程序层面,想要获取流量和用户,只能依靠持续输出爆款,但这条路不好走。
除了输出爆款,小程序还有一个天然的使用场景——生活服务。用户厌恶安装一周或者一个月才使用一次的工具性APP,虽然这类APP使用频次不高,但却是刚需,而小程序作为APP的替补队员,就成了最佳解决方案。
微信小程序的地位也许在短时间内难以撼动。
不管承认与否,互联网流量正在遭遇瓶颈,并且流量成本已变得十分高昂。在流量红利面临增长停滞的档口,BAT(百度、阿里、腾讯)纷纷抢占小程序高地。
更高效的连接:
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所有的信息和服务都被封装在一个个APP里,导致APP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,互相之间没法交换信息。但小程序却能被系统统一检索到,甚至可以直接搜索到小程序里面的内容。可以说,小程序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种信息孤岛化的局面。
以电商平台为例,在信息孤岛的逻辑下是看(商品)、转(电商平台)、找(搜索)、买(购买)四个步骤,而加入小程序后就可以缩减到两步:看和买。
这个过程的缩减正是因为小程序缩短了操作步骤以及省去了APP之间的切换成本,从而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和效率提升。
加速线上线下融合:
同长尾应用一样,线下也存在长尾场景。譬如机场、车站、景区等,这些场景如果使用APP的方式服务用户,不仅效率低而且成本高。小程序是一个更好的选择,轻快、简易而且开发成本低负担小。
每当中午就餐高峰来临,写字楼周围的白领都会去超级物种购买便当、饮料,虽然有自助收银机,或是扫码结帐,但始终改变不了人群拥堵的局面。随着超市的小程序开发上线后,会员增速是以前的2倍,留存率达到60%,数据比任何表达都更有力量。
对用户来说,同一种类型的应用他们只会下载一到两款。一方面是手机内存不够用;另一方面,即便下载一堆同种类APP,打开频率也会很低。
另外,APP是重功能型应用,功能更加完善,而小程序则是轻功能应用型——用完即走。对于没有必要做APP的应用,小程序能更简单、低成本的完成订单转化。
从线下场景连接来看,小程序的作用是连接更多的线下服务和场景,而小程序码也已经和二维码关联了,用户既然有成熟的使用二维码的习惯,当然小程序码也不在话下。
此外,还能通过积累线上的用户和其消费行为,帮助商家识别自己的用户,实现O2O闭环。
小程序发展至今,已有三年时间,时间虽不长,但流量惊人,无论是从使用习惯还是应用场景层面看,小程序已不再“小”。